心中有爱,手中有活
手艺人,也被称为匠人
他们通过一双巧手
借助传统技艺
为人们创造出
一个个充满情感的美好世界
在浮华俗世里,手艺人或许是孤独的,但他们依旧坚守一颗初心,用别样的方式,捧起文化长河里的璀璨星光,点亮我们流金岁月里的精神家园。守艺,是手艺人的初心。传承,亦是时代的责任。
为了更好地传播海南传统文化,致敬匠人精神,近日,海南日报新媒体部、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联合策划,在《海南守艺人》专栏推出系列原创短视频。本期推出的短视频《簪魂》,聚焦一群专注于黎族骨簪雕刻的手艺人。
11:22白沙,海南黎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,位于海南岛中西部,地处热带季风区,山水环绕,天朗气清,水明山秀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黎族文化特色。世代居于此的黎族人民,在这片广袤沃土之上,辛勤耕耘,创造出了绚丽的民族文化。其中黎族骨簪造型别致、雕刻精美,蕴含了丰富的黎族文化密码,也因此成为民族之乡中的匠心技艺。
黎族骨簪工艺品
黎族骨簪,由脱脂的兽骨经过精细雕刻而成,是黎族传统且又珍贵的头饰品。骨簪不仅造型别致、雕刻精美,更蕴含了丰富的黎族文化密码。骨簪原始工艺和纹样见证了黎族从原始走向现代的过程,它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。年,黎族骨簪技艺被列入第一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,黎族匠人们化腐朽为神奇,仅用刻刀便能赋予白骨生命。
黎族骨簪工艺品
沉默寡言,眼神灵动,皮肤黝黑,有着明显黎族人特征的陈玉跟坐在一间杂乱的房间中,房间墙上挂满了各种动物的骨头和一些完成品,小窗户前摆放着一尊矮矮的木墩,上面摆放着一些骨簪的半成品,还有刻刀等。环顾工作室,几乎全部堆满了骨簪的工具和骨原料,这就是他的骨簪世界。他在这个时间中沉思、构想、创作,直至骨簪在他手下成型,趋于完美。
陈玉跟在工作室制作骨簪
骨簪的制作,往往需要经过选骨、晒骨、煮骨、修整成形、雕刻、染色装饰的繁琐步骤,匠人陈玉跟从年就开始接触骨簪技艺,这些步骤,他已经做过不下几百遍。几百遍的磨制和雕刻使陈玉跟能够完全静下心来,将全部心神凝结于手中的骨段。
陈玉跟在设计雕刻图案
“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,就是对美的祭奠。”近年来为了不让黎族骨簪成为失落的文明,陈玉跟也在传承路上坚守着属于手艺人的初心。现如今陈玉跟已有三名徒弟,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,是学生,更是一名老师。一技,二人,三代。手艺人的坚守,让黎族骨簪技艺的传承如同打通了脉络一般活了起来,在黎族的文化长河中更加熠熠生辉。
海南日报新媒体部、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联合出品
联合策划:张杰胡凯
监制指导:胡凯张雷
创作人员:何紫薇刘阳孙彪李松魏俊镐周达延
值班主任:张杰
值班总监:李国栋
责任编辑:曾中笑张琬茜黄敏周钰
上新!海南第三代社保卡加载公交功能,操作方法→
海南高速最长隧道贯通!预计半年内有三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
觉得内容好看
点个“赞”和“在看”↓↓